2016年G20杭州峰会对全球化和全球治理来说都是一个里程碑,它彰显了中国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并蕴含世界秩序的新因素。本书在其丰硕成果中提炼出四个重点,分别是“创新经济增长方式”“完善经济治理机制”“促进贸易投资增长”和“推动包容联动发展”,并以这四项重点成果为逻辑展开。此外,本书还旨在建立G20的长效机制,让中国主席年的议程得到延续、成果得到落实,为未来的G20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查看详情从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着手,讲述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既顺应了历史的潮流,也是时代的呼唤;之后,讲述中国经济发展的故事,欢迎各国搭乘中国经济的“高速列车”,分享中国经济发展和合作的经验;最后,重点论述“一带一路 ”倡议的内涵与外延,让大家能够通俗易懂的理解“ 一带一路”的内涵,理解共建“一带一路”给各国带来的机遇和利好。
查看详情本书提出了应在“一带一路”这一中国向全球提供的重要战略性公共产品中,积极发展发展绿色金融,建立绿色金融体系。全书分为五章,第一章介绍在世界各国经济向绿色转型的过程中诞生了绿色金融,并有利促进了经济的绿色发展;第二章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环境状况、投资环境风险分析、我国产业“走出去”的绿色需求和区域环境治理的角度提出“一带一路”需要绿色发展,需要通过绿色金融来建立合乎需求的环境和社会管理体系等。
查看详情解读政府工作报告,正确的打开方式是什么?这个问题我们也思考了很久,思考的结果是:要向人大代表们看齐,带着问题去听、去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政府工作报告是政府的“年度述职”,因此,人大代表们的角度,就是要看政府的工作做得怎么样,对于国家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做出了怎样的回答。
查看详情《伐谋》是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2016年12月最新出版的智库系列图书。作者王文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本书结合其切身经历,总结出对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有益的诸多经验。全书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从古代智囊的制度演变讲起,提出“伐谋”是中国智囊的传统功能;第二章疏理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四大功能;第三章谈到一个智库是否能够影响国际社会;第四章则以建设性批判的视角论述目前中国智库的现状问题;第五章则对未来中国智库发展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第六章作为结尾章节,罗列了G20、一带一路、南海、中伊关系等几个亲历案例说明。
查看详情《全球治理的中国贡献》全面梳理了全球治理的理论框架和历史沿革,并重点论述了中国在全球治理体系各领域内的作用和贡献,并就进一步提高中国在其中的作用给出了建议。本书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其构建的理论和事实框架也对G20峰会等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现实问题有所启发。
查看详情本书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一带一路”时代的全球化、文明、战略、经济、政治、外交逻辑,揭示了“一带一路”倡议所展示的中国智慧与世界智慧,是继作者推出《“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专著一年后从人类文明史与全球化反思角度研究“一带一路”的力作。
查看详情金融与你我密切相关,但我们真的了解金融吗?大额存款会不会离奇失踪?支付宝是不是市场垄断者?银行是弱势还是弱智?货币发行不少怎么仍然“钱荒”?国债为什么比火车票还难买?谁将是互联网金融的主力军?……
查看详情作为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首位外籍高级研究员,已潜心研究中国社会30余年的英国前高官罗思义,跳出中国人的习惯性思维,以外国人视角分析中国经济成就达成的各项因素,多角度对比分析中国经济与世界其他经济发展强国特别是美国的发展指数,解析中美经济之兴衰成败,全方位展示出中国经济在地缘政治竞争加剧时代的未来经济走向。
查看详情本书通过系统的理论和实证分析,在书中构建出了一系列有利于实现经济和金融稳定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以金融危机后全球金融改革的现实议题为背景,为解决传统的宏观政策和理论框架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打开了一条绿色通道。
查看详情本书是《多嘴集》的重要延续,收录了作者2013年到2015年之间发表在《环球时报》等媒体上的短篇评论。文章涉及金融、经济、文化、国际外交事务和一些热点议题,短小精炼,视角独特,语言犀利。其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给读者以新的启发。
查看详情本书是国内首部中美两国军官和军事学者“碰撞”的出版物。戴旭与美军“中国通”马伟宁分别从中国和美国的角度出发,就当前国际形势、特别是中美之间、中美日之间等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激烈交锋。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