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对外,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对内,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这一特殊背景和发展条件下,构建新发展格局有何深意?如何推动“双循环”顺畅运转?解放军报记者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经济学家刘元春。
从对欧合作开始,中国重启线下外交,不仅疫情后首个接待来访的是匈牙利外长,王毅的欧洲之行也是中国外长在新冠疫情缓解后的首次出访。政治局委员杨洁篪随后也访问了葡葡牙、西班牙、希腊。如此密集出访欧洲是为什么?
9月10日,由商学院主办的“信仰的力量”——2020《商学院》商业领袖高峰论坛”暨“第四届寻找中国最具价值企业颁奖典礼”在北京举办。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吴晓求出席并发表演讲。
日前,捷克参议院主席维斯特奇尔挑战“一个中国”原则,公然访问台湾。不少网友提出要严惩少数“跳梁小丑”,否则越来越多人会跟随。这的确情有可原,也有其道理。
9月9日,美国福克斯新闻网发出消息,挪威议员克里斯蒂安·泰布林-杰德(Christian Tybring-Gjedde),提名特朗普为2021年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
姚洋、李稻葵、刘元春、陆铭、张军、贺铿,在经济学家圈专访中对国内青年经济学家提出建议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在2020全球财富管理论坛称,大量的经济学家甚至智者都难以看到自己背后的事情。他以1929年的经济大危机举例称,所有的大学者、大经济学家都没有预测到它,包括宏观经济学的创始人凯恩斯。此外,当时美国最好的金融理论和操盘的高手——费雪,还曾在1928年号召自己的学生和朋友进入股市,而1929年的大崩溃使他差点跳楼。
为进一步完善金融数据监管配套措施,培育发展金融数据要素市场,加快金融数据资产化进程,构建金融数据治理监管体系,使金融数据要素充分参与市场配置,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重视三大变化:一是由金融数据管理向柔性数据治理转变;二是由对金融数据流通过程的安全监管为主向防止金融信息数据诱发战略性金融经济风险转变;三是由重视纯数据监管向金融信息服务语料与纯数据监管并重转变。
当前宏观政策面临的主要矛盾应该还是通货紧缩,仍需要把推动企业融资成本明显下降作为主要目标,国债收益率过早反弹至3%以上,要进一步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就可能很难实现。
自新冠疫情以来,中美两国迅速从贸易战上升到科技、经济、政治的全面摩擦,意识形态交锋异常激烈。从制裁中兴、华为、TikTok到限制5G、限制中国技术,再到南海、香港等问题,特朗普政府试图在价值观、舆论、金融和战略安全等领域挑起全面竞争。美国为什么频频将矛头对准中国?中美关系是否会陷入新的冷战?中美两个大国是否会陷入所谓的修昔底德陷阱?中国是否又应当主动出击?就诸多核心重要话题,凤凰网《风向》栏目联合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共同举办“中美关系如何走出困局”讨论会,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北京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王勇展开深入对话。